• 产经
  • 钢铁
  • 能源
  • 航空
  • 家居
  • 家电
  • 软装
  • 建材
  • 养生
  • 瑜伽
  • 健身
  • 户外
  • 时尚
  • 搭配
  • 内衣
  • 鞋包
  • 三年风雨飘摇 斯太尔一朝拨云见日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小柯

    如果说哪家公司大股东今年是最悲催的,非斯太尔的前大股东莫属,在公司转型瓜熟蒂落的时候没撑住跑了,白白把这几年辛苦培育的公司送给了新人。斯太尔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2209.34万元,同比增加6.7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40.52万元,同比增加165.24%,经营业绩大幅提升,并表示一期二段年产11万台柴油发动机项目处于优化设计阶段,斯太尔将根据企业需求及市场情况适时启动。

    看似企业经营业绩还不错,实际上回首进入柴油发动机领域这几年,斯太尔走得太艰难了,每一个百分比上涨都是一场心酸。

    欧洲百年品牌的中国新梦

    斯太尔,这个名字对中国商用汽车界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我国汽车工业“缺重”的问题,当时的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从奥地利引进了斯太尔技术,之后逐步推广至全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斯太尔是中国商用车的重要技术来源之一,直到现在仍享有极好的声誉。因为只是输出技术,这个奥地利品牌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国内多年鲜有对斯太尔的报道。

    2012年11月5日,寻求主业转型的车桥企业博盈投资停牌四个月之后,发布了一个令人惊讶定增方案,公告显示,此次定增的核心是收购由武汉梧桐硅谷天堂投资有限公司100%控股的柴油发动机百年老店——奥地利斯太尔动力(SteyrMotors)。2014年,上市公司将奥地利斯太尔柴油机技术引入国内,成为国内柴油机市场的“新兵”。

    可是面对油价、柴油量、国家政策、认知习惯等制约,资格虽老但需要从头做起的斯太尔,接下来的市场成绩并不理想。发动机国产化需要时间比较漫长,从技术引进到市场开拓再到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从2015年开始,受柴油发动机排放法规变化和行业整体低迷的影响,斯太尔产能迟迟无法实现目标,经营业绩也受此拖累。

    在把斯太尔买回国时候,上市公司就已经知道这是巨大的难啃的硬骨头,虽然有振兴民族工业的情怀,且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和机会,但新产品的孵化时间和企业运营成本,却成为斯太尔命中注定绕不过去的坎。2014-2016年,斯太尔实现营业收入7.41亿元、3.47亿元、3.56亿元;扣非净利润666万元、-2.11亿元、1384万元;发动机业务收入1.77亿元、2.09亿元、1.68亿元。面对企业业绩的窘境,斯太尔也积极通过专有技术授权方式,为企业打开盈利渠道,只不过面对市场培育期阶段的疲弱,成效甚微。

    流水的股东铁打的发动机

    因为业绩不达预期,在重组斯太尔时,成为上市公司实控人的英达钢构承诺业绩补偿就达到10亿元,无力继续扶持斯太尔的英达钢构,最终选择让位,新任控股股东中银九方随即入主斯太尔。“业绩巨亏”、“控股股东撒手不管”,一个个新颖惊悚的标题被安插在斯太尔这个做柴油机设备的企业头上。

    尽管饱受市场质疑,斯太尔依然坚持发动机的主营业务毫不动摇。2016年底,斯太尔动力(常州)发动机有限公司在常州举办了“一期一段”的投产庆典,正式宣告了奥地利斯太尔中国落地项目的顺利实施,预示着斯太尔在中国拥有了首条自动化生产线,具备年产3万台发动机的制造能力,其中涵盖了从单缸到六缸在内的M1系列发动机,而以双缸柴油机为基础的M12 Rex增程器则是斯太尔进军新能源道路市场的首款产品。

    在斯太尔公布的2017年半年度报告中,实现净利润为1.20亿元,同比增长255%,经历三年的市场培育,业绩表现终于显露出喜色,斯太尔表示全面完成了M1系列柴油发动机既定国产化任务,并新取得M12CRHD、M14CRHD等柴油机产品的公告,此外,符合国六排放的M44/M46发动机的研发设计工作公司已开始部署。

    斯太尔一名高管曾表示,港口已经开始在用斯太尔的样机了,不仅购买成本可以节省一半,耗能也可以节省一半,船用发动机都被国外品牌垄断,惟一具备技术实力和价格优势与这些国外品牌抗衡的也只有斯太尔。“我们做到今天,遭遇了那么多困难,我们也坚信,挺过最难的阶段,就是爆发期。”

    随着此次三季报的披露,斯太尔的业绩再次上了一个台阶,斯太尔表示中奥技术团队继续深入合作,积极推进符合国五、国六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及柴电混合动力系统的研发工作,公司基于已建成投产的高自动柔性批量化生产线,取得实质性销售突破并逐步实现产能爬坡,相关产品在军品搭载测试、合作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相关阅读

    导语:昨天下午,“深圳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重大行政决策及立法”听证会举行,市民纷纷对共享单车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城管人员在街头清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深[详细]
    共享单车洗牌后的“自行车第一镇”:很多工厂停工 工资拖半年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张蕊)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生活了几个月的小镇,刘芳(化名)转身踏上了一辆开往保定[详细]
    押金难退投诉居高不下 共享单车面临监管挑战本报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导读一旦融资不到位,共享单车企业的运营就会面临挑战。尤其是在摩拜和ofo的挤压下,小平台的生存空间已经越[详细]
    (原标题:韩系车背水一战还需努力两三年)“我们在产品战略和产品力上确实存在着不足。”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陈桂祥对记者表示。他认为,去年以来的非市场因素确实有一[详细]
    原标题:共享单车屡现“猝死” 巨头转战下个疆场证券时报记者 刘凡一度热得发烫的共享单车行业正在迅速“退烧”,近日小蓝单车等多家企业出现倒闭信号。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