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经
  • 钢铁
  • 能源
  • 航空
  • 家居
  • 家电
  • 软装
  • 建材
  • 养生
  • 瑜伽
  • 健身
  • 户外
  • 时尚
  • 搭配
  • 内衣
  • 鞋包
  • Uber中国败局:巨象踩不死蚂蚁,却被蚁群咬断腿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以年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黑奇士

    在互联网行业,国际巨头进入中国的结局通常都不美妙,从eBay到Groupon,从谷歌到雅虎,能在中国坚持下来的互联网巨头寥寥无几。

    一个笼统的“本地化”根本无法覆盖巨头们在中国遇到的现实困境,在很多业务场景中,包括uber在内的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比如全球技术领先的中国黑色产业及羊毛党。

    对业务安全的忽视导致Uber在中国市场浪费了数亿美元,并导致随后的融资失利,不得不把中国业务卖给竞争对手滴滴。

    本文将复盘Uber遇到的安全困境,以期给创业者带来启示。

    Uber中国最后的欺诈者:手握5000个账号 3个月骗得11.86万

    黑奇士在中国法院裁判文书网搜索发现,占某、陈某诈骗案是中国唯一一例、因为诈骗Uber而被法院判决的案件。

    判决书称:自2015年8月至10月,被告人占某在Uber杭州分公司注册了两个账户,利用虚假刷单的方式骗取资金93400元;9月底至10月,指使他人利用Uber的“新用户推荐奖励”政策,先后注册了5000个司机账户,共骗取奖励金25200元。

    两者合计,占某、陈某在短短3个月之间里,骗得资金11.86万元。法庭判决占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零8个月,并处罚金;陈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

    法院判决此案6天之后,Uber中国和滴滴宣布两者合并。

    自此,法庭再也没有关于Uber欺诈者被判刑的记录。

    深喉:Uber缺乏反欺诈体系 被高额补贴拖垮

    黑奇士采访了业内研究反欺诈的专家M先生,他表示,Uber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结于反欺诈体系与业务成长速度的不匹配。

    Uber中国2014年8月上线,当年年底就开始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开始大规模的补贴,并于2015年上半年达到顶峰。

    M先生称:“他们最高峰的时候疯狂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对用户端降价,甚至出现5元、1元坐车这样的超低价;另一方面对司机端高额补贴,在三里屯、中关村这样的人员密集区高峰期到车价5倍的补贴,每单甚至要补贴100元以上.”

    “如果是正常开车,每个星期完成80单有7000元的奖励。那么我用‘站街’软件去打车,用虚拟定位去完成整个行程,你怎么防?技术上会有非常大的挑战。”M表示。

    事实上,当时在刷单群里经常有人晒单,每个月弄到5-10万元的奖励不是难事。而这一切,除了从淘宝买几百个司机账户、购买一些刷单软件之外,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完成。

    根据Uber对外的说法,直到2015年年中,Uber中国仅有300-400名正式员工,大部分城市均按照1个城市总经理+2个市场运营人员的标准配置团队。这样的人员配置,根本没办法在反欺诈措施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与其对应的是,同期的滴滴有3500人左右的团队,尽管也面临刷单威胁,但比Uber已经好得多。

    以前文说到的占某诈骗Uber为例,杭州西湖区古荡派出所在对接辖区Uber(优步)公司时发现,公司后台数据和刷单产生的费用清单相差14万元(最后法庭认定11.86万元)。而且犯罪嫌疑人虚拟的行程很多穿越农田和河流,肉眼都能发现其不合情理。

    就是这样拙劣的刷单技术,在Uber已经加强了反欺诈措施、降低了司机补贴的背景下,3个月内骗取了11.86万元。

    Uber中国被羊毛党薅走数亿美元

    那么,Uber中国被黑产羊毛党撸走了多少钱?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计算。

    根据阿里聚安全发布的《2015数据风控报告》,Uber在2015年的订单中有40%的虚假比例。

    Uber在回应彭博社的采访时表示,Uber在中国市场的虚假订单比例不到10%,“远低于”竞争对手,而且与其他市场在服务起步阶段的虚假订单比例相当。Uber通过一封电子邮件表示,Uber期望在“短期内将虚假订单比例降至低于0.5%的可接受水准”

    那么Uber在中国市场上投入了多少钱?

    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7月底,Uber大约在中国市场上投入了2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市场补贴。

     

    2015年9月,Uber创始人、前CEO卡拉尼克在百度世界大会

    那么,根据40%的虚假订单量,Uber在中国市场浪费了8亿美元;即使按照Uber自己承认的10%的比例,浪费的资金也在2亿美元。因此,统计下来,Uber在中国市场被黑产羊毛党撸走数亿美元是个相对比较公平的数字。

    Uber深陷安全泥潭:广告欺诈、黑卡欺诈屡打不绝

    事实上,Uber并非仅仅在中国遇到欺诈问题。即使在退出中国之后,Uber全球业务仍然受到欺诈问题的困扰。

    2017年9月18日,Uber在旧金山地方法院提起诉讼,称广告公司Fetch Media提供的服务存在流量欺诈行为,并索赔4000万美元。起诉书称,Uber在Fetch提供的广告网络上“浪费了数千万美元购买不存在的、不可浏览的、欺诈性的广告”。

     

    Uber新CEO 达拉·科斯罗沙西

    Fetch是日本电通广告集团的子公司,日本电通是全球第四大网络广告公司。

    如果日本电通一家公司就能让Uber损失数千万美元,那么Uber全球每年浪费了多少推广费用在虚假流量之上?目前还不得而知。

    除了广告欺诈之外,“四折Uber代叫”骗局在海外大行其道,尤其在海外华人圈子更为盛行。

    有人在朋友圈、贴吧等地方发布广告,声称Uber代叫四折起,还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付款。实际上,这些代叫有的是利用盗窃来的信用卡来付款,有的是信用卡套现,还有的是用来骗取用户的Uber账号和密码的。

    安全的本土化决定成败

    有人评价说,国内的各大SRC(Security Response Cente 安全应急响应中心)都是在炮火中成长起来的。例如3Q大战,让360和腾讯的安全对抗成长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补贴大战,让美团、滴滴这样的二线巨头开始拥有了BAT3级的SRC。

    与此对应的是,像Uber、红车黄车这样的后来者,则在安全上吃足了苦头。

    反欺诈专家M先生向黑奇士表示,2017年4月,某共享单车举办骑行得红包活动。有黑产羊毛党利用虚拟手机定位、电脑上虚拟手机等方式,频繁大量的刷红包车,平均收入高达千元以上。不久,该共享单车被迫把每辆车都有红包,改成了概率极低的随机红包发放模式。

    除了手机设备真实性识别、手机黑卡识别等通用反欺诈技术之外,在Uber、滴滴这样亿元等级的补贴大战中,仅仅是不起眼的一条规则,就可能带来数千万元的损失。

    M先生介绍说,以Uber为例,Uber在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遵循了国外的习惯,优先支付方式是信用卡,而滴滴的支付方式则是本土化的微信支付。

    在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信用卡被盗的情况极其严重,一旦主人向信用卡公司投诉被盗,则已支付的费用会被扣回,损失由Uber公司承担。

    而在中国,支付宝、微信支付本身就关联了身份信息及信用信息(芝麻信用、微信信用),在支付方式上的欺诈漏洞远低于Uber。

    从媒体报道数量也可以看出,在Uber进入中国初期,信用卡盗刷案例极其猖獗。

    这些本土化因素的累加,带来的就是Uber反欺诈水平和滴滴、快的这样的本土对手拉开差距。

    价值100亿美元的Uber失败教训:安全决定生死

    在数年之前,大家谈到创业的成败,一般会说:速度、创新决定成败。

    雷军更是以“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箴言来判定创业的成败。

    但你看,Uber在这七个字上做到了足够的成功:

    从2009年创业至今,Uber一直致力于出行这个领域,专注;

    Uber的营销方式、司机服务广受赞赏,极致和口碑;

    2014年8月上线,到2015年9月百度大会,Uber创始人卡拉尼克表示,已经把市场份额从1%提升到了35%,快;

    那么,Uber在哪里做错了呢?

    黑奇士觉得,他对安全的忽视、对欺诈的容忍,直接危害到了Uber业务的健康度,危害到了企业赖以生存的现金流。

    从今天开始,无论你是金融还是教育,无论巨头还是中小企业,都应该记住:

    速度影响成功,安全决定创业生死。

    相关阅读

    导语:昨天下午,“深圳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重大行政决策及立法”听证会举行,市民纷纷对共享单车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城管人员在街头清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深[详细]
    共享单车洗牌后的“自行车第一镇”:很多工厂停工 工资拖半年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张蕊)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生活了几个月的小镇,刘芳(化名)转身踏上了一辆开往保定[详细]
    押金难退投诉居高不下 共享单车面临监管挑战本报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导读一旦融资不到位,共享单车企业的运营就会面临挑战。尤其是在摩拜和ofo的挤压下,小平台的生存空间已经越[详细]
    (原标题:韩系车背水一战还需努力两三年)“我们在产品战略和产品力上确实存在着不足。”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陈桂祥对记者表示。他认为,去年以来的非市场因素确实有一[详细]
    原标题:共享单车屡现“猝死” 巨头转战下个疆场证券时报记者 刘凡一度热得发烫的共享单车行业正在迅速“退烧”,近日小蓝单车等多家企业出现倒闭信号。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