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国企青岛特钢遭遇挂牌虚惊 股权半年两变员工不安
10月23日,青岛特钢新厂区门前,运煤的卡车等待进入。新京报记者 赵毅波 摄 10月25日,位于青岛市区的青岛特钢老厂区。新京报记者 赵毅波 摄
随着中信股份一纸公告发出,青岛特钢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
中信股份10月24日表示,其旗下成员企业将青岛特钢100%股权收购,作价1.27亿元。此前,中信集团将青岛特钢100%股权挂牌转让,在中信集团入主青岛特钢不过几个月时间后,其挂牌转让举动引发外界众多猜测。如今谜底揭开,中信集团旗下公司兴澄特钢成为新东家。兴澄特钢将向青岛特钢提供30亿元人民币借款,专项用于青岛特钢偿还其应付卖方及其下属企业的借款本息。
青岛特钢前身为青钢集团,拥有近60年历史,一度是青岛市仅次于海尔的第二大纳税企业。但近年来,随着钢厂搬迁和自身效益不佳,青岛特钢债务负担沉重,截至上半年负债总计192亿元,所有者权益-8.6亿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在钢厂搬迁和股权易主之时,这一国有大厂员工的命运也在发生转折,有人随厂搬迁后在新区置业,也有人选择离开另谋生路,也有人期待其老厂区边上的房子拆迁后拿到补贴。
挂牌出售?青岛特钢员工坐不住了
自青岛市区出发,沿着海岸线往西南方向前行80公里,在接近日照市的地方坐落着一个新港,即董家口港。港口附近,一座占地近万亩的大钢厂赫然而立,这就是青岛特钢。
10月23日,新京报记者来到青岛特钢,大门上的青岛特钢名称前面带有中信的标志,厂内烟囱冒出滚滚浓烟,一辆辆来自山西的运煤卡车在门口排了一公里长。
一片繁忙背后,这家钢厂在半年内传出了两度更换东家的消息,引发钢厂员工的不安。
2017年初,负债累累的青岛特钢与中信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公司无偿划转至中信集团。青岛特钢的股权交割于5月15日完成,标志着青岛特钢正式成为中信集团的成员。9月8日,新京报独家披露,中信集团将青岛特钢100%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底价1.27亿元。
这个消息让钢厂一些员工坐不住了,不少人纷纷去找管理层询问。青岛特钢的未来会怎样?
结果是一场虚惊。10月24日,青岛特钢一位中层干部告诉新京报记者,钢厂对员工进行了耐心解释工作,中信集团挂牌转让后“大概率”是中信集团旗下另一家子公司接手。
10月24日晚间,中信股份公告,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兴澄特钢通过北交所公开挂牌程序与中信集团订立产权交易协议。据此,兴澄特钢(作为唯一竞标方)拟收购中信集团所持有青岛特钢100%的股权。
随着中信股份上述公告发布,青岛特钢的命运也尘埃落定,中信特钢是中信股份全资子公司,下属兴澄特钢是目前全球最大特钢生产基地。
青钢内部人士表示,之前中信集团确实将青岛特钢100%股权挂牌出让,但这个转让属于履行国有资产转让程序,本质上是“内部消化”,也就是说青岛特钢从中信集团划到中信特钢旗下。其实,这几个月也是中信特钢具体负责青岛特钢的管理决策,现在是要把股权关系也转给它。
从寻求重组方、中信集团入主再到中信集团旗下的特钢企业接手,这家大钢厂到底怎么了?
“青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近日,新京报记者在走访青岛特钢新老厂区时,多位中层干部不约而同地表示。一位在青钢已经工作20年、如今是中层干部的陈先生(化名)表示,从搬迁久拖不决到最后引入中信,青钢这么多年来之所以没有往日辉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钱。
“亩产最高”钢企目前已资不抵债
青岛特钢前身为青钢集团,近年来从青岛市区搬迁至董家口港。无论在青岛当地还是整个钢铁行业,这家国有大钢厂都曾地位显赫。
据媒体报道,2008年上半年青钢共缴纳增值税3.84亿元,在青岛市排名为第二位,仅次于海尔。而相比于钢铁同行,青钢老厂区仅有1.8平方公里,年钢铁产能却达到了400万吨,是中国钢铁业“亩产”最高企业。
“传统上,山东地区主要的钢厂有三家,分别是济南的济钢、莱芜的莱钢以及青岛的青钢,青钢的转炉技术很好,以前还支援他们两家的建设。青钢效益最好的是90年代末本世纪之初,那时候青岛市政府拨款建了两座高炉,青钢产能一步一步往上提高到了几百万吨,每年的利税都在青岛全市前五名,经常还是第二,仅次于海尔”,陈先生说。
不过最近几年,青岛特钢遭遇行业寒流。
据北交所披露,截至2016年年底,青岛特钢总资产185亿元,总负债188亿元,所有者权益-2.8亿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截至今年上半年底,负债升至192亿元,所有者权益-8.6亿元。
10月29日,新京报记者在“天眼查”查阅青钢的前身青钢集团工商资料时看到,其陷于超100起诉讼当中,其中不少均为欠款纠纷。青钢集团旗下的主要生产单位、注册于1980年的青岛钢铁有限公司也卷入了超100起诉讼,且38次被列为被执行人。作为搬迁至董家口港的新厂青岛特钢,也卷入14次诉讼,2次被列为被执行人。
其中一起诉讼的原告为莒县恒顺矿业有限公司(简称恒顺矿业)。据裁判文书网信息,恒顺矿业2016年10月向法院提起诉讼,称其与被告北京友仁方元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被告向其购买的白云石粉,直接由其送至第三人青岛特钢等公司生产场地,因其未及时付款给被告,致使被告久拖其货款未付,请求判令被告偿还其石粉货款383万元及利息。
10月23日,新京报记者致电恒顺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方表示,中间商拿着我的货送到青钢去了,当时为何没付钱,可能是因为青钢和中间商资金紧张。“目前钱已经结了”,这位负责人称。
在董家口港当地,青岛特钢的欠债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一位本地钢材行业人士表示,青岛特钢这几年投资大,欠了很多供应商的款项,前几天就有一位来自唐山的供应商过来要账,青岛特钢欠了他不少设备款。
这位唐山供应商朋友则告诉记者,他给青钢卖高炉设备,青钢欠了他有四千多万。青钢每个月都有放款日期,大概在每个月月初,他每个月都来一次要些钱回去,至少来了有七八次了。
钢厂搬迁过程遭遇钢铁大环境之变
在几十年前,钢铁是国家工业脊梁,以钢厂为核心兴起了众多城区乃至城市。进入21世纪后,随着钢厂扩大规模的需要和城市环保要求提高,钢厂搬迁成为趋势。
陈先生说,2003年开始,青钢就意识到必须向郊区搬迁,这个意识很领先的,但搬迁对于企业、员工、还有青岛市都是非常大的事,涉及选址征地、员工安置、设备升级,特别是由于资金问题,青钢搬迁一直落实不下来,拖了很多年。
2013年2月,青岛市召开青钢环保搬迁动员大会,项目总投资达到164亿元。2014年12月24日,以生产主体设备为标志的6#连铸机最后一支钢坯顺利下线,标志着青钢老厂区彻底实现关停。
10月25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来到位于青岛李沧区遵义路的青钢老厂,该地周围是铁路、居民区以及青钢医院,工厂大门紧锁,已无工人出入,厂内设备经过多年闲置后已生满铁锈,目前正等待拆除。高大的厂房外表上,红色标语“建设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临海钢铁企业”如今依旧醒目。
附近的一位青钢员工老王称,青钢老厂面积很大,有两千多亩,但现在已经没多少工人,停产两年了。
一位青钢中层干部表示,青钢目前是由城投集团托管,相当于他们的一个子公司。他解释说,青钢在原有厂址的土地已经不属于青钢了,划归市国资委,市国资委在董家口这边给青钢划了九千多亩的土地,相当于“置换”。
据青岛市政府官网,2017年6月7日,经市政府同意,青钢集团不再列市直企业管理,由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托管。
在搬迁的同时,钢铁大环境变了。
“2012年后,青钢效益已经没有以前好了,当时国际铁矿石价格大跌,我们签订的长协价格远远高过市场价,堆积了大量的高价铁矿石没办法消化”,陈先生说。
2012年,钢铁行业的“黄金十年”结束。2013年开始,钢铁行业大幅下滑,到2014-2015年,钢铁行业几乎陷于普遍亏损状态,“钢铁卖不出白菜价”成为惨痛现实,一批龙头企业破产倒闭,大片产能闲置成为国内钢铁企业为了减少亏损而无奈做出的普遍选择。
据青岛市国资委官网2016年1月一篇文章介绍,青钢搬迁项目总投资160多亿元。2014年,青岛国际投资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了总规模为30亿元的青钢产业投资基金。
2015年11月,也就是青钢搬迁项目启动约两年、老厂区彻底关停近一年的时间节点,青岛特钢投产运营,标志着青钢搬迁项目终于完成。
一位在青钢工作几十年的员工早年在市区安家,钢厂搬迁后他跟随来到新厂工作,2015年在距离董家口不远的黄岛买了一套房子。相比于当时一平方米八千的价格,现在行情已经涨到了一万六。
另一位老员工则没有跟随钢厂来到郊区,她仍然住在老厂边上的平房内,平时在附近饭店做服务员。“等到钢厂拆完了,外面的这片地也就顺带一起开发”,她指着自己家附近的一片平房对记者说。
员工新居“青钢小镇”仍需投入
对于青钢而言,搬迁虽然完成,但身上的担子并不轻。
据北交所挂牌信息披露,2015年2月青岛特钢与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11个银行签订了青钢环保搬迁项目固定资产银团贷款合同,初始贷款金额为人民币97.74亿元,青岛特钢以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被担保主债权本金数额为10.39亿元。
在资金紧张之时,青钢仍有投资额较大的在手项目,其中之一就是青钢小镇。
据中国招标网公告, 青钢小镇项目一期总承包工程施工工程总投资额100000万元,工程规模约250000平方米,建设单位为青岛钢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工商资料显示,青岛钢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即青岛特钢旗下企业。作为青钢搬迁的配套工程,青钢在董家口港新厂北部兴建青钢小镇作为员工住房。据公开信息,青岛特钢董事长王君庭今年初公开表示,“青钢小镇”是广大干部职工的福利,由于各种原因,项目已经滞后于整个搬迁项目进程。
10月24日,新京报记者来到青钢小镇项目地址,该地位于青钢厂区东部约半小时车程的丘陵林地中间,一大片工地开辟出来,挖掘机等正在操作。一位工人称,他今年7月来到工地上,现在这里刚刚开工不久。
记者在工程项目部看到,施工方为康太源集团。10月24日,新京报记者致电康太源集团办公室询问项目进展,对方表示,青钢是甲方,想进展到哪里肯定是他做主,“肯定得给到钱才会建”。他强调,项目现在正在推进。
对于青钢小镇,工人依然心有期待。“青钢小镇专门是给我们员工住的,不对外出售,售价只是成本价,虽然距离市区和钢厂都很远,但明年就会通轻轨,交通会方便得多”,一位老员工说,“毕竟是一套房子嘛,自住或者留给子女都是很好的”。
减员增效同时遭遇“转型难”
参照国内钢厂搬迁项目来看,投资大、负债高是普遍现象,青钢并非孤例。对于此时的青钢而言,搬迁绝非一搬了之,降低成本和产业升级才是重中之重。
“青钢原来有一万多人,后期不到一万,现在新厂只有三千多人,效益大大提高了”,一位青钢员工称。据当地媒体报道,搬迁过程中,青钢7000余名职工将全部稳妥分流安置。
通过在搬迁过程中顺利实现人员分流,青钢的人力成本也大幅下降。
2015年,青钢搬到距离王强(化名)家不远的董家口港后,此时王强妹妹刚刚大学毕业,应聘去青钢成为一名行政人员,“一个月能拿到七八千,普通工人才有四千多”。而在最近,王强又有亲友想托关系进厂工作,但未能实现,“现在青钢已经不怎么招正式工了,只招临时工和外协,临时工只有两千多”。王强说。
同时,通过搬迁,青钢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一位老员工表示,新厂依靠董家口港,在这里青钢拥有自己的矿石泊位和钢材发运泊位,钢铁主要的成本之一就是运输物流费用,青钢的原料将通过传送带直接从港口传输到厂区,一下子省去了中间的运输费用,不像以前还需要汽车从港口拉到厂。
新京报记者还注意到,今年7月-11月,青钢集团招标信息网密集出现一批资产处置信息,涉及石灰石下脚料、布袋灰、烧结机头灰、废旧电缆等产品。
一位青岛特钢员工称,这几年市场情况不好,厂内不少产能、设备闲置,所以厂里才会处置这些物资。10月24日,新京报记者致电青岛特钢负责资产处置的物管部人士。他表示,之所以出售资产,是因为已经建厂四年,生产两年多,包括废旧电缆这些东西都有老化,“不能用了”,所以才处置。
据当地媒体报道,青钢集团董事长王君庭说,搬迁后,目标是使特钢比重占到50%以上,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特钢企业,目标瞄准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机车、造船、海洋工程等产业。因此,青钢搬迁后更名为青岛特钢。
不过,多位青岛特钢员工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虽然青钢现在要做特钢,但还是低端。
“以前青钢在日本、韩国的客户多,产品都销往那里,现在厂搬来了,客户没保住,很多业务员都抱怨,连以前三分之一的效益都没有”,王强说。
据北交所数据,2016年,青岛特钢营收53.4亿元,净利润亏损36亿元。
“白马骑士”中信“输血”青岛特钢
一向自主发展的青钢开始转变思路,试图引入投资方。2016年8月19日,青岛特钢在青岛产交所网站刊发拟重组的预披露信息称,经青岛市国资委备案同意,公司拟公开征集重组方进行重组转让。实力雄厚的中信集团在今年初入主。最终,青岛特钢的股权关系被划转至中信集团兴澄特钢旗下。
据官网介绍,兴澄特钢被《国家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列为四大特钢产业基地之一,拥有8500多名员工,具备年产铁500万吨、钢690万吨、坯材660万吨的生产规模。
据青岛特钢披露的《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无偿划转中国中信集团方案》显示,这次转让是为了支持青岛特钢能够顺利进行产品升级和改造,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打造立足青岛、辐射东北亚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特钢基地。
一位钢铁业专家也表示,青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且同类产品和兴澄特钢相比没什么优势。而在国外市场上,又没法和日本神钢这样的同行相比。
中信方面也开始对青岛特钢“输血”。截至目前,中信集团已对青岛特钢提供了30亿元资金。
北交所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7月31日,标的企业欠中信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中信财务有限公司的贷款本金合计30亿元。
新一笔资金也正在路上。据中信股份最新公告,中信股份下属兴澄特钢须向青岛特钢提供30亿元人民币借款,专项用于青岛特钢偿还其应付卖方及其下属企业的借款本息,公司拟回收形成的对青岛特钢债权资金人民币29.3亿元并重新作为资本金注入青岛特钢。
对于青岛特钢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钢铁行业已经迎来复苏。2016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自此,轰轰烈烈的钢铁去产能拉开序幕。2017年,钢铁行业加速复苏,华菱钢铁等第三季度业绩甚至创下历史最高。
上述青钢物管部人士也告诉记者,今年市场好了,6月开始我们厂基本满负荷生产,两个高炉全开。
一位钢铁行业专家对记者指出,虽然现在市场很好,钢厂赚钱,但现在赚大钱的,都是做大路货(普钢),做特钢太费劲了。尤其是今年国外市场价格远低于国内,出口利润很低甚至倒挂,作为一个海外市场占比较高的钢厂,青岛特钢能不能赚钱都是两说。
他举例说,普材今年吨钢1000多块,小的钢厂一年可以干100万吨,就是10亿多,特钢即便价格达到3000块,但量太小、根本没法比。
目前,青岛特钢的第三季度业绩尚未公布,但根据北交所信息,上半年青岛特钢营业收入45亿元,净利润亏损6.67亿元,实现大幅减亏。
“尽管青岛特钢多措并举降本增效,但距离目标还存有差距,希望拿出过硬措施,抓好落实,迅速扭转不利状态”,近期中信特钢集团董事长张极井到青岛特钢视察时说。
新京报记者 赵毅波 青岛报道
相关阅读
图文推荐
热门推荐